网站首页 > 产业安全> 文章内容

谱写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篇章

※发布时间:2017-9-14 11:54:4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它是我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海洋微生物资源平台,在对虾病毒、绿色农业、深海微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等方面积累了一批重要,现有菌株信息2.2万条,已标准化保藏入库1.97万株,共20万余份。

  它是面向全国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海洋药源生质资源和信息服务平台,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知识产权和重要基因资源提供材料保障、技术支持和政策。

  其采用项目建设与对外服务同步开展的方式,有效地缩短了项目发挥对外服务功能的周期,目前己开展了包括针对企业购买的专利技术进行中试技术研究等在内的11种技术服务的探索。

  “海洋科技创新是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重要基础,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核心与支柱。加大海洋领域供给侧结构性力度,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和孵化集聚创新,强化海洋科技创新源头供给,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引领和支撑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是‘十三五’期间我国推动海洋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这样的论断掷地有声。

  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城市的厦门,穿透的海面,把自己前行的目标,牢牢地锁定在“海洋强市”上——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集聚区、闽台海洋产业对接先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门户城市海洋产业对接先行区。未来5年,这座城市的发展蓝图日渐清晰。“全力培育发展海洋生物产业、邮轮游艇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水淡化产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业、海洋高技术服务业、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等海洋现代服务业”“以着力发展传统产业为基础,以培育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以大力发展海洋现代服务业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沿集聚化、园区化、融合化、生态化的径,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等,已经写入相关部门的工作日程。

  厦门市思明区大学旁的一个国家级的科研院所内,人们的脚步总是显得格外匆忙。国家的“海洋强国”和厦门的“海洋强市”双重目标,给这里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肩上,都添加了沉甸甸的责任感。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三所”)在全市乃至全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留下了日益清晰的足迹。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是空中楼阁,支撑它的是纷繁复杂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年,“蓝色粮仓”“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指南”“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管理与服务研究”等的编制,海洋三所全都参与其中。而“‘一带一’沿线国家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研究”“海洋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与联动机制研究”“海洋科技工作深化有关任务研究”等,同样是这些年海洋三所的重要研究课题。

  海洋三所不少工作室里,都摆放着密密匝匝的书册——工作人员解释,这里并不是“图书馆”。《福建省海洋药源产业技术线图》、《厦门市科技兴海规划》、《厦门市海洋药源产业技术线图》、《厦门火炬高新区海洋与生命科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建设方案》、《厦门市海洋产业人才发展规划》、《厦门市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厦门市海洋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专项规划》、《开发性金融支持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融资规划》……这些规划和方案,涉及面广,然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却是其共有的关键词。

  国家和地方海洋经济政策研究,海洋三所总是冲在第一线。正是由于他们提供的技术支撑,厦门乃至中国海洋经济的顶层设计才愈发稳固地搭建起来。

  中国大洋生物基因研发、中国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国家海洋微生物资源平台)、海洋药源生质资源库、中国大洋样品馆生物样品馆、微生物中试发酵平台、深海高温高压模拟研究平台、海洋生物产业化中试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和厦门海洋功能生物活性筛选平台等一系列开展海洋生物资源保藏和开发的设施和平台,已经在这里建成。不仅如此,海洋生物天然产物化合物库、海洋微生物制剂产业开发平台、海洋中药材和海洋中药研发技术平台和海洋微生物资源获取及开发利用共享服务平台等,目前也正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而就在去年,“海洋生物活性物质高效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的获批,曾一度引发的瞩目。

  提升引领支撑海洋经济和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能力,这些年,海洋三所把一个重要的着力点,放在了海洋生物资源保藏与开发的各类“平台”的打造上,其中三个重磅平台最具特色。

  “中国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是我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海洋微生物资源平台,具备深海基因资源采集、研发的功能。”海洋三所的科研人员如数家珍:目前,该中心在对虾病毒、绿色农业、深海微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等方面积累了一批重要,现有菌株信息2.2万条,已标准化保藏入库1.97万株,共20万余份。

  据介绍,海洋药源生质资源库仪器设施先进、生物资源丰富、保藏技术和种质信息规范、共享机制良好,是面向全国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海洋药源生质资源和信息服务平台,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知识产权和重要基因资源提供材料保障、技术支持和政策。目前,已建成图片库、视频库、遗传信息库、种质信息库和共享服务信息平台网站。

  同样令海洋生物产业界关注的,是海洋生物产业化中试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其采用项目建设与对外服务同步开展的方式,有效地缩短了项目发挥对外服务功能的周期,目前己开展了包括针对企业购买的专利技术进行中试技术研究等在内的11种技术服务的探索。

  毋庸置疑,这些平台的建设,大大拓展了海洋三所海洋生物产业技术研发的空间,提高了产业技术研发能力,为海洋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打下了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在和平台建设基础上,海洋三所结合海洋重点学科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研发需求,引进和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科带头人,凝聚了一支海洋科技精英来所工作或合作开展研究,培育和发展了一批技术力量雄厚和市场意识强的研究开发队伍。

  背倚万顷碧波的厦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契机。海洋三所深谙,在大背景下,产业技术研发必须要有大思,需要策划大项目,并发挥项目带动、科技推动作用,实现海洋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

  一份份靓丽的成绩单格外耀眼:近十年来,海洋三所在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础上,组织策划和管理产业技术研发项目100余项,其中包括科技部支撑计划、海洋公益性行业专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以及地方科技、经济项目等,项目经费累计3亿余元。

  不仅如此,通过项目带动,海洋三所在海洋产业技术方面已开发出32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的科研,形成了海藻寡糖生物肥、海洋贝壳填料、微生物除油剂、微生物抗菌剂、极端酶、虾青素、鱼虾病毒检测试剂盒、海洋生物源胶原肽、海藻糖注射剂辅料等一批待的技术和生产工艺,为国家和地方的海洋科技创新提供着源源不绝的动能。

  在这个蔚蓝而宽广的平台上,一双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目前,海洋三所正在逐步提升全产业链的研发能力,形成了与企业共建实验室、联合研发、企业委托研发、联合推广、共同申报产业化项目等产学研合作方式,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产品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如今,厦门不少海洋生物企业谈及自身的发展历程,“海洋三所”都是他们绕不开的一个对象——应用对虾病原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盒,为厦门多个对虾养殖场进行了1000例虾苗及成虾样品的检测,为厦门养殖产业的病害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与厦门嵩湖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厦门山沙滩油污染生物修复项目,为企业提供石油降解菌剂及营业盐,开展沙滩油污染生物修复研究;替厦门恩成制药有限公司筛选和研发海洋新型抗肿瘤活性化合物,为研究开发新药奠定基础;向厦门九龙君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海水健康养殖微生态制剂发酵生产技术服务,并依据企业需求提供微生态菌剂制品;与厦门森卓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微生物固定化工艺研究,有效清除甲醛等有害气体污染……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事实上,海洋三所的目光,看得更远——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除了向企业提供服务外,还需要形成更多有助于经济质量提升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高新技术。这些年,“海洋源抗菌肽生产技术”“对虾病毒检测试剂盒”“基于贝壳的功能性环保纺织涂层材料研制技术”“珊瑚养殖保育技术”“国家标准样品研制技术”“软骨鱼纳米抗体研制技术”“海洋生物源降压肽制备技术”“龙须菜寡糖生产技术”“化妆品用海洋胶原蛋白肽及其系列化妆品”等,通过技术,也成为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产能结构性过剩、缺乏核心技术支撑、率低下、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和培育机制尚未成型——在过去一段时间,厦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这些问题,已经被海洋三所敏锐地洞察到。一个清晰的破解思,很快成型:通过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工程中心,形成从基础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研发的整套科技体系,同时,发挥海洋三所在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与研发方面的优势,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应用研发,强化海洋科技创新源头供给,加快海洋生物新材料、医药保健、深海基因工程应用、海洋食品、海洋生物标准物质等科研的。

  而一个近期规划,也“浮出水面”。通过整合优化海洋药源生质、基因和天然化合物等资源库和海洋生物产业化中试服务平台等,共建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研发中心,搭建从资源储备、筛选研发、中试生产研发直到安全评价的海洋生物产业开发公共服务支撑体系,构建“研究所+工程中心+产业化”的协同创新系统,并依托海洋科技创新,促进海洋科技发展和海洋高端产业孵化,占据产业链制高点,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厦门海洋生物产业转型升级。

  一切的努力,都是为国家和厦门海洋经济供给侧,提供科技支撑,特别是为了提升厦门在全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面朝的大海,以服务推动海洋产业发展为己任,以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为目标的海洋三所,胸中深藏的,正是区域乃至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宏大格局。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复星等逾200亿元控股高铁,集团董事长郭广昌表示,复星扎根中国,投资于中国成长根本动力。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